公私合营
1948年,因思念家乡,潘光明的妻子带着二儿子潘银河和老三潘彦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而潘光明因为舍不得辛辛苦苦创建,并凝集了自己心血的潘祥记,带着大儿子潘俊河留在了宣威,继续经营潘祥记。由于妻子回家,原来帮着潘光明忙里忙外的得力助手不在了,于是潘光明开始让儿子潘俊河跟着自己学习糕点的制作,并将全部技艺传授给了潘俊河。随着年岁的增长,潘俊河也逐渐的接掌了潘祥记的经营和管理。
1956年,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当时昆明有较大规模的合香楼、桂香楼、瑞兴祥等13家糕饼铺并入吉庆祥,取名昆明吉庆祥糕饼糖果厂,桂美轩与当时昆明其他八家糕点坊共同组建成昆明市桂美轩糕点厂。而这一年,潘光明、潘俊河父子俩也结束了潘祥记的生意,带着家人从宣威返回了广东老家揭阳。
“潘祥记”回家了
潘洁希,作为潘祥记的第三代传人,为了恢复祖业传承技艺。于2005年成立昆明潘祥记食品有限公司|bat365在线平台复业生产,2005年申请注册“潘祥记”商标。2010年,为了更好地体现潘祥记品牌的历史传承性,扩大经营规模以适应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潘洁希又将昆明潘祥记食品有限公司|bat365在线平台更名为云南潘祥记工贸有限公司|bat365在线平台,并且在全国布局发展经销商和专卖店,扩大潘祥记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让杨丽萍“带你回家”。在潘祥记拍摄的广告中,中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女士一声轻轻的:“潘祥记,家乡的月饼”,标志着在阔别多年后,“潘祥记”回家了。一时间,这个色彩浓郁,富有民族特色的广告频现公交站台、电视、报纸,“潘祥记、家乡的月饼”的广告语让人们想起了这个久违了的名字“潘祥记”。复业后的潘祥记,在滇式糕点生产制作工艺上禀承祖训,传承老字号品牌,守约商号遵循的“真材实料、诚信为本”,延续了潘祥记的血脉。传统火腿月饼用料讲究,工艺独到,据说因其用料包含优质蜂蜜,自然保鲜可达到45天。此外,最重要的馅料火腿是腌制过的熟食,自身保质期就不短,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传统滇式月饼全部工序均出自手工。在工艺传承和生产效率的选择题上,潘祥记果断选择了前者,他们认为,虽然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效率低,比不上现代工艺,就连外形也无法媲美,但是为了保存传统老字号留下的声誉,让传统昆明口味得以保存,这也是必须的。潘祥记在遵循传统的同时,也积极跟上时代的潮流,勇于创新。传统滇式糕点的特色是:重油重糖,酥软醇香,这与今天人们讲究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不相符了。相对传统月饼口感甜腻、油脂糖分含量高的特点,潘祥记在生产火腿月饼时,继续坚持高品质生产的同时,积极创新,将传统火腿月饼配方中白糖和火腿1:1的比例,变为0.75:1,降低了白糖的用量,增加了火腿的用量。这样一来,虽然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但在保证原有咸甜适中,口味独特的风味的同时,也符合符合当今人们时尚健康的饮食选择。
潘祥记同时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云南特色食品,使云南独特的饮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全国各地。目前,潘祥记品牌旗下产品已经逐渐从单一的月饼、蛋糕产品,扩充为滇式火腿月饼、蛋卷、粽子、曲奇、蛋琪玛、麦片、芝麻糊、核桃糊、老婆饼,合桃酥等等云南传统特产食品。随着滇式月饼的独特口味在省外市场优势日益明显,需求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滇式月饼要想扩大覆盖面,竖起云南招牌,那传统工艺革新和产业化发展就成为滇式月饼业者迫在眉睫的重任。潘洁希凭着一股“不服气”、“不信邪”的劲头,拼命钻研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只为让滇式月饼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实现产业化发展。2013年,潘祥记座落于昆明新区经济开发区新加坡工业园区内的新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新基地占地24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8000万人民币。生产基地严格按照国际食品药品生产标准建设,新基地的落成,潘祥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公司的经营正朝品牌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全力打造潘祥记品牌, 做大做强云南本地特色产业。
质量决定生存,潘祥记系列产品自上市以来,凭借优质的质量,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QS”食品安全认证。潘祥记公司先后荣获“云南优秀文化十佳品牌”、“新报读者最受欢迎品牌”等荣誉称号;潘祥记商标也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昆明市知名商标”,多次受到省市职能部门的关怀及指导。在云南省,潘祥记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除此之外,潘祥记积极奉行走出去的发展思路,2013年,在进一步巩固潘祥记在西南地区的市场份额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华南、华东、华中等地的市场销售大区域。让潘祥记从区域性的云南著名品牌向着全国性知名品牌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